“真、善、美”构成了数学核心素养的三个层面。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往往过分重视数学知识与技能,忽视了作为数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数学之“美”,使学生失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。因此,作为高中数学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学会以数学文化为着力点,通过传承文化、激活问题、联系生活、开展活动等不同的手段和方法,引导、激励学生探求数学的“人文之美”、“思维之美”、“应用之美”和“趣味之美”,真正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,成为具有人文精神和审美能力的人。
德国数学家克莱因曾说:音乐能激发或抚慰情怀,绘画使人赏心悦目,诗歌能动人心弦,哲学使人获得智慧,科技可以改善物质生活,但数学却能提供以上一切。我国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也曾说过:“就数学本身而言,是壮丽多彩,千姿百态,引人入胜的”。所以对数学研究者而言,数学在他们眼里更多的是一种美的形态。但对学生而言,数学这门学科抽象、繁杂,当然更多的评价就是一个字——难,部分高中学生反映高中数学课堂抽象、枯燥,数学作业难又无从下手,花在数学上的时间多,却不见成效,对数学学习逐渐失去信心,以至于在不少学生眼里数学是面目可憎的。作为数学教师就要注意运用数学美来感染、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望,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,在数学教学中充分发挥数学的美育功能,让学生感知数学美的存在,成为陶治学生心灵的有效途径。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尝试:
一、挖掘和提炼教材中的数学美育因素,感悟数学朴素、简单的美。
正如数学家普罗克拉斯所认为的,哪里有数,哪里就有美。从形式上看,阿拉伯数字“1、2、3、4、5......”书写形式变化有序,就像一串美的音符,各种几何图形,富于对称之美、变化之美。从内涵来看,数学表达客观世界的高度抽象、概括,是任何语言所不及的,教师要悉心体会和挖掘,要有自觉的美育意识,在备课时,不仅要备知识点,还要备审美点,并且要将其写入教学设计中,使之成为教学设计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。除了教材中的审美因素外,教师也可以根据教学需要,恰当补充一些美育内容。
二、教师语言揭示艺术美,让学生品析风趣美
教学语言是教师传授知识给学生的重要工具,教师的教学语言就是把学生引入美的殿堂的金钥匙。而数学源自于生活,与学生的已知经验和未知世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,同时数学又可以借助于图形的直观形象呈现,为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,应该注重数学语言表达的生动性和形象性,借此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学习感受。生动、形象的数学教学语言犹如磁石,能够有效地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,让数学课堂不再枯燥。
三、积极开展各种数学活动,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
在“数学活动中感受美、欣赏美、体验美”是数学课程标准所积极倡导的重要理念。数学教学要在数学知识和师生之间架起一座桥梁,使数学中美的因素得以体现。大家都知道,仅仅凭借对美的事物的感知,所得的美感只停留在表面和浅层,是不深刻的,必须在感知美的过程中产生相应的情绪体验,才能通过各种美的体验和品评鉴赏深化对美的形象认识与感知,获得丰富的审美体验。所以,要精心地组织好真切的体验活动,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的美。
总之,在高中数学教学中,教师要多角度,多维度领略并挖掘数学之美,有了美的视角,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六个要素就不再那么生硬枯燥,而是具有生命力的。